网民规模10.51亿,互联网普及率74.4%——
这是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数据。
  庞大的网民构成了我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,
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用户基础,
同时也对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。
  9月5日至11日,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举行。
今年宣传周将深入普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》 等重要法律法规,
推广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技能。
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,
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,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
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、网络安全靠人民,
保障个人信息安全,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。
  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、上升最快、
涉及面最广、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。
今年5月,公安部公布五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——
刷单返利、虚假投资理财、虚假网络贷款、冒充客服、冒充公检法。
这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%。
电信诈骗花样翻新迷人眼,
如何加强防范以及更精准打击犯罪行为?
  9月2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。
作为一部“小切口”的专门立法,
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总结反诈工作经验基础上,
着力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构建,
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处罚,
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、全行业阻诈、全社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。
  网友们对此好评如潮,“互联网生活需要这种安全感”。
  “死亡小鸟传播猴痘病毒”“藿香正气水能防热射病”……
这样的网络谣言很多人都看过。
一些“有鼻子有眼”的网络谣言,真假难辨,不少人上过当。
  2016年4月19日,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,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,
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,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,
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。”
针对“花样百出”的网络谣言,
近日,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
“清朗·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”专项行动。
专项行动将健全完善辟谣机制。
这一机制研究完善算法推荐规则,
对接触过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用户,
精准推送相关辟谣信息,提升辟谣效果。
  提升网络安全的“大动作”不仅于此。
  2022年6月1日,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五周年。
这部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,
对保护个人信息、治理网络诈骗、
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、实名制等作出明确规定,
成为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。
针对互联网黑色产业链猖獗,
涉网犯罪案件高发的情况,
“净网”行动雷霆出击……
  为了让百姓上网更安心,
我国从多维度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。
  扫码领取小礼品、“砍价”免费得商品、
“蹭网”可以省流量……
这些行为的背后,都可能暗藏危机。
  维护网络安全,离不开每位网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动。
  2014年以来,我国已连续9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,
有力推动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提升;
各类网络安全宣传,让网民们掌握相应的网络安全技能;
在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主题展,
人们可以了解新型产品和示范应用……
  网络安全意识要时刻“在线”,上网才能更安心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
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、技术、产业融合发展,
形成人才培养、技术创新、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。
  近年来,我国不仅构建了切实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,
还采取系列举措推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工作。
  《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》印发,
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,
实施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。
  截至今年6月,国内有6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学院,
20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本科专业,
每年网络安全毕业生超过2万人。
  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,
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发展、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突破……
在各方面的齐抓共管下,
网络安全的共治共建渐入佳境。
  网络安全为人民,网络安全靠人民。
共同筑牢网络安全防线,
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